大型民族交响歌剧音乐会《莫高窟》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时间:2023年10月06日 17:40

 


       2023第四届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季闭幕演出,大型民族交响歌剧音乐会《莫高窟》,10月5日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该剧是中国广播艺术团倾力打造的原创作品,将享誉世界的莫高窟艺术以民族音乐和民族歌剧表演完美融合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它以丝绸之路为背景,敦煌壁画为题材,讲述了在唐代天宝年间,发生在莫高窟画工“李工”和胡旋舞者“翟蜜儿”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通过小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下的悲欢离合,描绘出一幅西域丝绸之路上情感细腻,情节感人、跌宕起伏的迷人画卷。


演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合唱:中国广播合唱团


       《莫高窟》由中国广播艺术团出品,刘学俊团长担任总策划,指挥家彭家鹏担任策划,作曲家刘长远、编剧王景彬担任作曲作词。导演刘九思执导,指挥家葛亚南执棒、乐团首席李政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担纲演奏,中国广播合唱团担任合唱。男高音歌唱家于海洋、女高音歌唱家岳璐,携手张森、张祥龙、王小莹、胥明富联袂奉献精彩演出。



       此次上演的音乐会版《莫高窟》将原有曲目进行筛选,保留了全剧的精华,提炼了核心唱段,由主创团队进行精心编排、反复打磨提升,将压缩至90分钟的艺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观众。演出涵盖“大漠一曲舞胡旋”“妙笔生花绘伽蓝”“铁马金戈犹泣血”“敦煌绝恋咏千年”四幕,在保留了完整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加突出细腻的情感主线,用感人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为观众打造了一台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



       在舞台表现形式上,音乐会版《莫高窟》也有所创新,中国广播艺术团刘学俊团长介绍:“把伴奏乐队完整地搬到舞台前端,男女主角和其他角色在舞台中间表演,这样的布局既有歌剧的‘基因’,又有音乐会的元素,将演出完美地呈现给观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和源泉,民族交响歌剧《莫高窟》以丝绸之路为背景,以敦煌壁画为题材,通过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宏大的时代主题——只有国家的安定,才有人民的幸福。这部作品不仅凝结了传承久远的丝路精神,也承载着深厚的中华审美,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刘学俊团长这样阐释歌剧《莫高窟》的创作意义。



       《莫高窟》采用民族管弦乐伴奏的创新形式,是其艺术特色的一大亮点。相比西洋乐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更能原汁原味地讲述华夏大地的历史故事。歌剧通过“古为今用,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段,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的民族唱法相结合,并采用中国特色民族交响乐器伴奏,把中国传统音乐“紧拉慢唱”的艺术手法,植入丰富多彩的节奏及和声变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宣叙调艺术。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中国民族歌剧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岳璐  饰演  翟蜜儿


于海洋  饰演  李工


张森  饰演  萨宝翟豪


王小莹  饰演  米兰


张祥龙  饰演  王爷尚结赞


胥明富  饰演  节度使


       男女主角的爱情在多彩的画笔中生根发芽;在绚丽的胡旋舞中绽放盛开;在国家战争的人物命运中凋零凄美。通过演员饱含深情的演唱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舞台上,为广大观众开启一幅古朴沧桑的敦煌画卷。



       采用民族管弦乐的艺术表现形式经过了作曲家刘长远的深思熟虑,莫高窟壁画上所展现的乐器都是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很多民族乐器追根溯源都是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经过文化演变和吸收之后,逐渐融合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部歌剧中,作曲家希望通过音乐创作,向观众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大融合理念,带给人们美的体验和心灵的震撼,引发深入思考,倾力打造一部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民族歌剧。


现场观众为艺术家奉献的精彩演出报以热烈掌声


指挥家葛亚南与主要演员谢幕



艺术团领导班子与主要演员和主创团队合影


艺术团领导和主创到后台慰问演员


       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国广播艺术团策划推出大型民族交响歌剧音乐会《莫高窟》,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向世界输出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精品,为现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促进文化交流,寻找文化共同感做出贡献。主创团队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颂扬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力求将《莫高窟》打造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一张艺术名片,以非凡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向世人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摄影:熊寓冰  朱黎江   视频:范洋  文字:王平  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