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皇后”马增蕙

时间:2023年09月19日 16:41

 


       马增蕙,1936年出生,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广播说唱团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她出身于京城著名的鼓曲世家,其父马连登、其姐马增芬都是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马连登先生与二女儿马增芬珠联璧合,共同创立了“马派”西河大鼓。马家当年在京津两地名噪一时,为民间的鼓曲艺术能登上大雅之堂立下了头功,被曲坛传为佳话。马增蕙是马连登先生的三女儿,5岁从艺,演唱西河大鼓,后改唱单弦。15岁在天津时正赶上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的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下属中国曲艺团招演员,她被选中,1951年进北京,师从胡宝钧、白凤鸣、石慧儒、刘洪元、蒋月泉等曲艺名家。进入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后,她的演唱炉火纯青,受到听众喜爱。曾几次和诸多曲艺名演员一起到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演出。多次在全国曲艺汇演中获奖。她演唱的《一盆饭》,成为现代单弦代表作被选入中小学教材。



       马增蕙资质聪颖,在随大师们学艺过程中非常刻苦,在演唱单弦曲目中发挥自己嗓音高亢圆润、清脆洪亮、吐字清晰的特点,唱腔委婉动听,善于准确、细腻地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1936年,马增蕙出生于天津曲艺世家。五岁随父马连登学唱西河大鼓。1951年,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附属中国曲艺实验工作团,由启蒙老师胡宝钧教授单弦。1952年,演唱反映新生活的单弦《城乡乐》一炮打响。1953年,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现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演唱单弦,师从胡宝钧、白凤岩、白凤鸣等先生。1960年,正式拜单弦表演艺术家石慧儒为师,掌握了各种曲牌的抒情与叙事的变化规律、小辙儿和儿化韵的技巧等。



       为了继承、传承和提高单弦演唱技艺,她又于1996年拜单弦名家谢芮芝(已故)为师,由师兄刘洪元代师收徒。她从20世纪50年代便追随曲艺大师白奉霖先生学艺,在2010年5月白奉霖先生90岁寿宴上,74岁的马增蕙正式拜白奉霖先生为师。她曾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朱崇懋先生为师学习声乐。她能博彩众家艺术门类之长,和曹宝禄、尹福来、王秀卿等曲艺前辈学习。她曾拜师河南越调名家申凤梅,学习戏曲表演艺术。她曾拜师电影导演谢添先生,请谢添导演为新节目辅导,与关士杰、凌子风等影视导演学习影视表演技巧。


       十年来,杜澎、张喜林、白云海、崔琦等著名曲艺作家为她量身创作单弦曲目百余段,著名弦师白慧谦从15岁起和她搭档,一起研究单弦伴奏和编曲,马增蕙和作者、伴奏形成了牢固的“铁三角”,为广大观众奉献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白慧谦的三弦伴奏和她气足声宏、清新刚健、洒脱豪放、诙谐活泼、幽默风趣的表演被誉为单弦演出的“黄金搭档”。在继承传统单弦表演艺术的同时,她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单弦表演艺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在单弦《一盆饭》里,她把垛板和歌曲融于传统曲牌之中,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她自己的单弦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



        马增蕙各个时期表演的曲目有:传统题材:《杜十娘》《鞭打芦花》《打箩筐》《金山寺》等。现代题材:《城乡乐》《大窗帘》《双窝车》《一日游》《星期天》《一盆饭》《打电话》《北京人》《请君珍重》《一百五》等。她说唱的单弦,深受广大听众、观众的厚爱。马增蕙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她退休后积极参加各类慰问演出活动和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募捐的义演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公益事业。



         马增蕙曾几度南下学唱苏州弹词,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坚持学习,勤练不辍。1978年12月拜苏州弹词表演艺术家,“蒋调”创始人蒋月泉为师,并大胆尝试“南曲北唱”,用普通话唱苏州弹词,把苏州弹词艺术介绍给北方听众,为促进南北方曲艺交流做出了贡献。演唱有中篇《庵堂认母》、开篇《战长沙》等。除演唱单弦外,她还善于演唱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


       她多次到国外和境外演出,推广单弦等曲艺形式。1988年、1994年两次赴新加坡演出,1989年赴香港演出,1993年赴台湾演出。2009年应邀赴美国演出并在美国一所大学讲课。她的表演受到上述各地观众和听众的热烈欢迎,当地电台和电视台都在黄金时间播出她的节目。1993年7月28日,她随团在台北探望张学良将军时,一段即兴单弦演唱,使得张学良老人百感交集、激动不已。


她多次在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诸多奖项:


1950年,参加天津市曲艺调演,荣获甲等表演奖;


1951年,参加天津市曲艺调演,荣获一等表演奖;


195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表演单弦和岔曲,荣获表演奖;


1958年,参加北京市曲艺会演,荣获表演一等奖;


1958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荣获表演一等奖;


1981年,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荣获文化部颁发表演一等奖;


1986年,参加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与人合作合演的单弦表演唱《星期天》荣获创作奖、表演奖;


1988年,荣获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的“国家一级曲艺表演艺术家”称号;


1990年,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的“为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荣誉证书;


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曲协成立60周年之际荣获“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


2012年,荣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2012年,被天下英才传媒评为“亚洲演艺名人”和“中国最佳曲艺演员”;


2012年,荣获第七届“华鼎奖”。


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她曾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剧院和高校聘为客座教授,为演员和青年学生讲授曲艺知识、单弦演唱和表演技巧等。1995年、1996年她和丈夫谢凌霄一起参加拍摄电视剧《经过上海》、《临时家庭》等。拍摄电影《浪漫街头》。


马增蕙一直致力于收徒授艺,传承单弦艺术。她的徒弟有希婉英、刘秀梅、崔伟丽(艺名:白薇)、刘志成、王玉琴、闫磊、鲁菊萍等,再传弟子有陈丽华、周玥等。


马增蕙各个时期的音像制品:


1955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单弦《大窗帘》唱片(三弦伴奏胡宝钧);


1973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单弦《一盆饭》唱片(三弦伴奏白慧谦);


1976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单弦《学习潘冬子》唱片(三弦伴奏白慧谦);


1978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单弦《反浪费》唱片(三弦伴奏白慧谦);


199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CD光盘《中国曲艺名家:单弦专辑》,收录马增蕙演唱的单弦《打箩筐》(三弦伴奏白慧谦);


2000年,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VCD光盘《马增蕙单弦表演专辑》,收录单弦和岔曲《鞭打芦花》《清明赋》《金山寺》《晚晴》《宝玉探病》等;


2003年,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VCD光盘《北方鼓曲音配像集萃》,收录了马增蕙为其二姐马增芬录音配像的西河大鼓《玲珑塔》《花唱绕口令》《偷年糕》等和为自己录音配像的单弦《一盆饭》等。


2019年,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曲艺名家马增蕙先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