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此婵娟》2024中秋音乐诗会 两岸共赏中秋月、诗乐同吟华夏情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承载着人们对阖家团圆的殷切期盼、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也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佳节前夕,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指导,中国广播艺术团、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雄安新区党群工作部、为你读诗、抖音等共同主办的《共此婵娟》2024中秋音乐诗会在雄安新区举行,在抖音、微博平台同步直播,收获好评。音乐诗会融合民乐、朗诵、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在民乐经典曲目联奏和中秋经典诗篇吟诵的诗意氛围中,感受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领略风华雄安的独特魅力,共话两岸同心的美好情谊,向中华儿女送出浪漫温馨的中秋祝福。
千年明月耀古今,篇章相连意无尽。《共此婵娟》2024中秋音乐诗会以月为媒、诗为介、乐为韵,精心策划、章章相扣,谱写出一幅月出东方、情满中华的中秋华章。《序:月出》以《诗经·月出》为引,在演员深情款款的吟唱中,勾勒出一幅月亮初上,佼人倩影的相思画卷,缕缕情意如丝如缕,使人心旌摇曳。《第一篇章:月照人来》甄选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竹里馆》等经典作品,藉由古筝、笛箫等多种传统乐器的演绎,以及周国平等著名学者的解读,使观众深刻体悟到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不单是自然之景,更是情感与精神的寄托之所。《第二篇章:月向人圆》中《彩云追月》《且喜人间好时节》等节目,诗乐交融,既感慨了人生的无常与缺憾,又寄寓了对团圆的热切期盼。《第三篇章:月满人间》以月满人团圆为基调,邀请台湾歌手及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学生,通过《呼唤》《望春风》等多个两岸同胞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演绎,鲜活展现两岸同胞共叙团圆情的温馨画面。《尾声:今夕何夕》以诗作结、串联古今,传递阖家团圆、生活顺遂的美好祝愿,展现出了中国式浪漫细腻而动人的情感表达,更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深沉的文化积淀。
指挥彭家鹏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诗词吟咏颂雄安,文脉相传希冀浓。节目于诗词中话中秋,通过吟诵诗经、唐诗、宋词中饱含深情的咏月之作,构筑起古人与今人的情感共鸣,带领观众以古今同赏一轮月的心境,感受跨越时空的中秋情怀。诗词朗诵过程中,以古琴、云锣、骨笛、中阮、箫等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作为伴奏,演绎出不同时空地域下的月色之美。而月光聚焦在了正在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雄安。通过现场航拍镜头,雄安新区的勃勃生机不再仅仅是抽象的发展速度数据,而是以一种生动直观的形式跃然于屏幕之上。节目将雄安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鹰爪翻子拳搬上舞台。“出手拳打,回手鹰抓,拳密如雨,脆快似鞭”,表演者的一招一式刚劲迅猛,让观众近距离领略到传统武术魅力,更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节目还将雄安地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县古乐中常用乐器笙作为伴奏。在古朴悠扬的韵律的烘托下,学者周国平分享解读《隔千里兮共明月》,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古人望月怀远时的思念之情。国乐艺术家方锦龙将新作《玄鸟》比作当下飞速发展的雄安新区,玄鸟象征着繁荣昌盛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向雄安新区献上美好祝愿。
歌声婉转连两岸,美美与共谱团圆。《共此婵娟》2024中秋音乐诗会紧扣中秋节亘古不变的主题——思念与团圆。两岸艺术家同台献艺,以诗乐传递情感,共同奏响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共同吟诵描绘乡愁的经典诗篇,营造出明月同辉、两岸情浓的浓厚氛围。中国广播艺术团著名指挥家彭家鹏带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及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的学生们共同演奏了《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等多个曲目,一段段家喻户晓、熟悉亲切的旋律,唤起了观众对故乡的思念、对根脉的追溯,将两岸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瞬间拉满。影视演员曹磊深情吟诵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呼唤》,“五千年深的古屋里,就亮起一盏灯,就传来一声呼叫,比小时候更安慰、动人,远远,喊我回家去”,道出游子归家的渴望,而配乐《望春风》则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到了两岸观众的心里。国乐艺术家方锦龙用中国传统乐器贾湖骨笛吹奏出台湾民谣《望春风》,以九千年前的古乐器建立起与台湾的联结,倾吐“台湾一定是中国的”家国心声。在这场音乐诗会中,明月成为了跨越海峡的情感桥梁,两岸人民通过共同的明月,寄托着思乡之情与对团圆的渴望,而音乐和诗歌,则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此婵娟》2024中秋音乐诗会承载千年情感传承,以乐入诗、以诗传情、以情动人,奏响了一曲传播传统文化,传递和谐团圆的美好乐章,让观众在中秋佳节的氛围中,感受家的温暖、国的情怀,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来源:广电总局监管中心